2006年9月22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避灾中心建成“诺亚方舟”
本报记者 曹志男/文 陈立波/摄

  “喏,我们镇的避灾中心就是那幢房子。”昨天上午,顺着一位村民手指的方向,记者在青田县仁庄镇找到了该镇的避灾中心——镇政府边上的一幢水泥结构楼房。平时,这里是镇政府的一处办公楼,在遇到台风、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时,办公楼就马上成为受灾老百姓的避灾去处。
  记者了解到,目前,青田县共有35个这样统一挂牌、统一管理的避灾中心,分布在全县各个主要乡镇。
  今年“桑美”台风过后,青田县的交通、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到较大的破坏。同时,由于地处山区,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成为当地老百姓生活、生产安全的一个隐患。为此,青田县民政部门全面启动了“避灾工程”,并在今年7月份对避灾中心进行挂牌。
  “每一处避灾中心都经过我们精挑细选。”青田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早在今年4月份,他们就对各乡镇历年来的受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,并让乡镇先自己选择避灾中心的场所,再由民政局对照调研结果,逐一对避灾中心进行审核。
  交通必须方便、并且决不能是危房……避灾中心的选择十分严格。青田县汤垟乡刚开始选择了乡里的一所小学作为避灾中心。“房子结构符合要求,但是交通却不合适。”原来,该乡平时雨水较多,雨量也很大,而村民到这所学校要经过一座桥,所以一旦发生台风等灾害时,村民在转移过桥时仍旧会有危险。于是,青田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勘察后,马上否定了汤垟乡上报的选址,最终选择了与乡政府邻近的一幢建于2000年的三层混凝土结构楼房。
  “确定避灾中心的另一个原则是实行一专多用。”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,避灾中心虽然用的时间不多,但平时肯定要有人打扫和管理,“如果专门雇人和单独建造肯定会造成浪费。”因此,他们选择的避灾中心都是一些老年活动中心等乡镇已有的场所,这样解决场地的同时也解决了看管人员的问题。“这些房屋平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,一旦发生灾情则马上转成避灾中心。”
  避灾中心的硬件地址选好以后,接下来便是软件建设——备好备灾物资。记者了解到,青田县的每一个避灾中心里,都将成立一个物资库,存放一定数量的棉被、方便面等应急物资。目前,青田县还在筹建一个备灾中心,以对付突发的自然灾害。与此同时,他们通过广泛宣传,让每一名老百姓知道避灾中心的确切地址。
  532名灾情联络员、避灾小常识宣传手册……在青田,为了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,一张防灾大网已经悄然无息地铺开了。